棉紅鈴蟲在北方棉區曾采用自然低溫處理之后受到明顯的控制,但是,近年來棉花收獲后分散貯藏,這就給該蟲提供了越冬存活的有利條件,導致了蟲量的逐漸增多。而且在棉田的防治過程中對其重視不夠,更使其回升為主要蟲害。在棉紅鈴蟲的防治過程中必須要貫徹綠色防治的理念,所以
自動蟲情測報燈的應用是十分值得推廣的。
通過自動蟲情測報燈的測報發現,紅鈴蟲一年發生三代,羽化盛期一代在6月中下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三代在9月中旬。幼蟲喜取食青鈴,其次是花曹。我縣代紅鈴蟲發生在、6一7月份,為害蕾,造成小蕾脫落,大蕾則形成“蟲花”或“扭花仲.不能正常開放。幼蟲隨花蕾落地一入土化蛹。第二代(8~9月)和第三代(9一10月)以食青鈴為主,剝開青鈴內壁有“蟲道”或“蟲瘤”,致使幼鈴脫落,大鈴則成僵瓣、爛鈴或黃花。
紅鈴率以幼蟲在籽棉、棉子和枯鈴中越冬,越冬場所主要是農戶貯棉屋、軋花場、收棉站。調查發現,暖屋貯存籽棉比冷屋貯存紅鈴蟲死亡率低一半以上,庫內比庫外貯存籽棉死亡率低1/3。室外貯存籽棉與枯鈴中均未查到活蟲說明越冬死亡率與越冬場所的低溫關奈密切。